11月2日至4日,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在廣東省梅州舉行,《南方日報》特別推出“同心同行向未來”專刊,其中“用心管與護 城市煥光彩”一文,對中環潔梅州項目進行整版報道,向世界客商發出中環潔聲音:新模式的環衛工作改革,正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往深里走、往實里落。

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將至,梅江區的環衛工人都在忙碌著。
城區的主干道上,印制著“中環潔”標志的洗掃一體車不斷穿梭,清除浮塵垃圾還原路面清潔;東山大橋,環衛工人正清理著衛生死角,掃帚、高壓水槍、鑷子輪番上陣;公共洗手間內,環衛工人將鏡子和洗手臺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為了給予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一個好的城市面貌,他們鉚足了勁兒。
良好的城市面貌,得益于中環潔(梅州)城市環境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梅州中環潔”)的積極保障。
今年初,梅江區積極推進環衛事業改革,引進梅州中環潔為梅江區提供環衛作業市場化服務,進一步推動環衛事業發展,為梅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持續鞏固和提升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出力。
清掃設備機械化、管理模式數字化、人員調配智慧化……一項項舉措,正逐漸打開梅江區全面提升區域環境衛生精細化管理水平及探索環衛工作新模式的新格局。
新模式的環衛工作改革,正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往深里走、往實里落。

市場化改革
優化機制激發隊伍新活
對環衛團隊實行市場化改革,優點在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梅州市環衛局環衛科科長侯慶看來,市場化改革是環衛事業必須經歷的階段。
“隨著城市更新、城鄉融合速度加快,環衛工作已從簡單的道路清掃、垃圾清運,轉變成了城市面貌管理。智慧化設備的使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都在考驗新時代的環衛部門,舊的機制已不適配新時代的工作。”侯慶說。
長期以來,環衛行業沿襲傳統計劃經濟管理的方式,政府投資,行業統攬,事企不分,管干一體,存在諸多弊端。例如,技術工人學歷偏低,掌握新技術能力欠缺;薪酬與同類行業相比偏低,工傷保險、定期體檢、帶薪年假等基本福利還未覆蓋整個行業;競爭性不強,缺乏有效的獎懲機制,難以激發環衛隊伍的活力。
加快環衛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衛生公共服務水平,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今年,梅江區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原由梅州市環衛局承擔的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運、環衛設施管養等環衛作業,改由梅州中環潔承擔。
“相較于政府部門,環衛企業對行業了解更清晰、管理更專業、設備更齊全。”梅州市環衛局副局長侯曉君說,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模式,不僅能提升精細化作業水平,全力營造干凈亮麗、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又能徹底打破環衛部門既實施掃保作業,又負責檢查考核的“管干一體”模式,轉為由環衛部門負責制定標準、監督檢查、考核指導等工作。
如此一來,分工變得明確了。為此,梅江區在充分吸取全國各地道路清掃保潔市場化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梅江區環衛作業市場化考核辦法(試行)》和《梅江區鎮街環衛生產作業市場化服務項目考核評分表(試行)》,提升區環衛管理水平。
“管干分離不僅解決了政府原來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尷尬局面,對于企業來說也促進了管理的優化和質效提升。我們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讓運營作業全程透明,政府監管心里有底、企業員工眼里有活,每一次作業都在固化的標準模式下進行,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梅州中環潔項目負責人張巖看來,管干分離對于政企雙方來說收獲了“雙向奔赴”的共贏局面。
環衛保潔市場化運行后,梅州市環衛局及各環衛所不再直接參與環衛保潔工作,可以更好地執行對服務企業的監督管理工作,大跨度提升精細化作業水平,不斷提高環衛工作質效和服務水平。
制度優化的優點一下就顯現出來了。“各街道(鎮)組建了相應的街道級督查隊,督查力量較之改革前明顯增強,能做到每天對轄區環境衛生進行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下派到環衛市場化企業進行整改。”侯慶說。
隨著環衛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環衛工人抱怨已久的“收入低”也漸漸得到解決。“我們帶來了蜜蜂小釘臨活搶單、定崗定責按質計酬、多勞多得等自驅激勵機制,這樣一來,環衛工人的工資、各類保障等都有所提升。”張巖說。
數字化改革
“互聯網+”提升管理效率
環衛事業改革,為的是什么?張巖說,為了提高清掃效率。“抵達梅州之后,我們便迅速開展調研,制定適合梅江區的清掃方案。”
一個月的時間,梅州中環潔儼然有了答案:提升效率是目的,“互聯網+”是方法。“梅江區有不少支道,道路不寬,大型掃地車進不去,一輛小型掃地車又得跑好幾趟才能清理干凈,效率不高。運用智慧環衛MES管理平臺,則能進一步提高效率。”張巖介紹。
智慧環衛MES管理平臺,是“互聯網+環衛”的新實踐。據了解,該平臺綜合運用GIS、高精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技術,集數據分析、綜合監管調度和作業計量考核于一體,能夠實現管理人員對環衛保潔工作、環衛公共設施、垃圾分類、垃圾收集轉運、應急保障等工作進行全過程實時、精準、高效的科學指揮調度和綜合決策。
張巖介紹,智慧化系統會根據環衛車輛消耗的油量、花費的時間、垃圾的數量,進行數據源分析,以此來優化車輛和人員的調配。“打個比方,車輛在梅江二路耗費的時間比較長,系統就會亮紅燈,下一次作業,我們將會派多一輛車到這個區域。”張巖說。
“一張網”互聯互通,“一個平臺”指揮調度。智慧環衛很快就顯現出了它在城市清潔過程中的實力。
近日,受“蘇拉”“海葵”雙臺風的影響,梅州城區持續多日暴雨天氣,殘葉斷枝、積水滿地影響居民出行。
梅州中環潔迅速啟動“防汛搶險”作業方案,組織環衛工人立即作業,一場與淤泥和積水的博弈拉開了序幕。
辦公室內,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打開了智慧環衛MES管理平臺,對車輛和人員進行調配,將洗掃一體車等大型設備安排到淤泥堆積、殘枝落葉較多的地方,將小型清洗車安排到梅江二路、梅水路、梅江三路等行人較多的地方;東山橋下、學海路上,工作人員操作著設備不停作業,黃澄澄的路面在高壓水槍的沖洗下,露出“本來面目”。
東山橋下,面對眼前可達30厘米深的淤泥,調度中心加大設備的支持力度;現場環衛工人配合默契,一名負責操控大車,另一名則負責現場指揮。大型洗掃車與高壓沖洗車同時作業,不停地來回清掃。同時,小型沖洗車輛和大型洗掃車聯合作業,以最快速度實現“路見本色”。
工作人員張文吉坐在屏幕前,時刻盯著智慧環衛平臺上車輛行駛的軌跡、人員清掃的進度。“通過智能平臺,我們就能實時了解作業的情況,既能更好地調配清掃車輛和人員,實現作業優化,又能督促工人,提升效率。”張文吉介紹,智慧平臺具有人員、車輛自動監管、定位、實時追蹤、軌跡回放、軌跡速度異常管理等功能,并可將車輛定位等相關信息在管轄區域圖上直觀展示,繁雜的城市環境衛生管理變得井井有條,清潔度也有所提升。
智慧化,劍指效率提升。張巖表示,目前梅州中環潔已經完善智慧平臺監管范圍,對公廁管理、作業人員、環衛設施、轉運站、垃圾分類、人員考核等展開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在積極探索“智慧環衛”管理新模式中,讓城市環境更加干凈、整潔、亮麗。
機械化改革
設備多樣強化作業能力
“希望嘉賓們可以乘坐這些車游覽梅州,看看家鄉近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電瓶車捐贈儀式上,著名愛國僑領熊德龍激動地說。
近年來,梅州的變化肉眼可見,現代化住宅林立,商鋪越來越多,市容市貌越來越干凈。熊德龍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多次向外界推介自己的家鄉。“歡迎大家到山清水秀、環境整潔的梅州!”熊德龍表示。
干凈的環境,得益于機械化設備的使用。梅州中環潔充分發揮自身的環衛專業特長,投入大型機械化設備,改進作業模式,增加作業頻次。為全面提升機械化道路作業質量,新購置了173臺小型機械車、灑水車、高壓沖洗車、護欄清洗車等車輛,并實現100%作業車輛外觀定制。
此外,梅州中環潔還新購置了20輛三輪高壓沖洗車和75輛電動快保車,在原有機械化作業的基礎上,根據道路情況新增“小沖洗+微型掃+電動車(人工)”道路掃保作業模式,提升道路清掃作業質量,減輕環衛工人負擔。
“大小搭配,干活不累”在環境作業中變成了現實。
大型機器負責清掃主干道。“看,那就是我們的掃地車,一輛車能頂8個環衛工人。”在梅水路,順著張巖所指的方向,筆者看到了新式掃地車。該車具有路面清洗、路面清掃和路沿石立面洗刷、低壓沖洗、噴霧除塵等多功能,既可單獨作為掃路車進行路面清掃,又可作為低壓沖洗車進行路面沖洗,既節省人力,又節省物力。
小型設備則負責清理衛生死角。“你看,只需要打開高壓水槍輕輕一沖,食物留下的污漬都能輕松沖洗走。”只見環衛工人陳秀珠拿著高壓水槍,對準梅江二路的一處衛生死角輕輕一沖,不一會,藏匿在死角里的污漬便被沖刷干凈。隨后,陳秀珠又將高壓水槍對準了一旁欄桿上的小廣告。“過去,沒有設備,清理小廣告非常麻煩,手撕、刷子刷很耗時間。現在,高壓水槍同樣能搞定。”
如此一來,環衛工人的作業效率便得到了提升。”現在30分鐘就能把我手頭的清掃任務完成。”陳秀珠對此深有感觸。
隨著機械化設備的到來,清潔效果變好了,清潔作業也變得簡單而輕松。
“現在,機械化設備越來越多,使用領域也變得越來越細致。”張巖表示,為了讓員工進一步熟悉新式機械化設備,該公司還會定期舉行技能大賽,以賽代練,加強員工對機械設備的熟悉程度。
通過引進實力雄厚、管理先進的環衛市場化企業,實現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環衛管理由粗放化向精細化轉變。開展環衛城鄉一體化和市場化改革,是梅江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有效提高了梅江區環境衛生工作管理效能,提升環境衛生作業質量。
在這場市容市貌提升的行動中,梅州中環節將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干凈整潔的環境,既是城市面貌的‘面子’,也是城市文明的‘里子’。我們將持續堅持精細化保潔作業,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環境衛生質量。”

名 片
●中環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信產業基金投資控股的城鄉環境及公共服務運營商,業務涵蓋環境衛生、垃圾分類、市政管養、綠化養護、物業服務、應急保障等領域
●十余年來,該公司構筑了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體系,實現運營管理的全系統數字化管理,在智慧化、裝備化、精益化方面持續投入,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讓城市更加干凈、整潔、有序、安全,創造守護美好生活
●目前,該公司項目遍及全國18個省34個城市,服務1800多萬人口,日清運垃圾超7000噸,運營項目合同金額近300億元,直接運營管理40余個項目,助力14個項目城市通過國家級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考核。在廣東,中環潔已分別與江門鶴山市、開平市及梅州梅江區展開合作,提供環衛市場化服務
鏈 接
互信 共識 共治
創新推動環衛服務現代化
如何以新理念、新技術推動城市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10月19日,在深圳召開的“2023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年會”上,中環潔董事、總經理、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執行副會長陳黎媛以“互信 共識 共治 創新推動環衛服務現代化”為題,面對參會的行業管理者、專家、企業家、從業者,就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激發模式創新,更好地推動環衛服務現代化給出了中環潔的答案。
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陳黎媛表示,過去幾年,行業經歷了種種考驗,在創新和探索實踐中砥礪前行。行業規模持續增長,科技進步助力行業數字化、綠色化、裝備化發展。政府客戶對服務內容需求更加豐富、對精細化管理和規范化作業的要求更加嚴格,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環衛業務向綜合一體化的城鄉公共服務領域升級趨勢愈發清晰,“城市管家”等創新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對行業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來,智慧、低碳、普惠、韌性,正成為城市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政府財政支出壓力加大,日益注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如何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讓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更加可見、可控,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客觀、精準的評價,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科技創新激發模式創新
陳黎媛提到,科技創新不僅可以在比如專業車輛的功能、性能,或是信息化建設等最基礎、最直接的領域推動行業進步,更應關注到的是,科技正在催生出新的服務模式、合作模式、經營模式和監管模式。“互信、共識、共治”這六個字,其實也是在分析和解讀,怎樣通過科技創新激發模式創新,更好地推動環衛現代化,真正的“城市管家”應當管什么、怎么管。首先是建立“互信”,也就是通過先進的數字化管理體系,政府和企業之間根據監管要求建立數據共享接口,供需雙方信息交互透明量化,讓財政所花的每一分錢都可見、可控;然后是借助先進的AI圖像識別和積塵檢測等技術,形成更加客觀、實時、全面、精準的質量標準,達成質量評價“共識”;最后是通過數據分析精準定位和預判污染源,推動城市環境治理從事后被動作業向事前主動預防轉型升級,政企協同共治。行業從過去的管干一體到管干分離,再到現在逐漸步入共建共治共享,應當以“管家思維”為理念,通過“管家模式”與政府建立紐帶關系,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優化作業、監管、考核,通過頂層設計、生態協同和數字化工具,發揮城市資源/資產的最優配置,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成為政府市政公共服務的管家,政府公共資產經營的助手,政府城市發展的伙伴。